冬日的暖阳轻柔地穿透云层,为大地铺上一层澄澈的金晖。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,11月16日,学工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织2025级班级思政委员、德育研究会会员、“党建+石榴籽”菁英班学员,共赴无为市渡江战役夏家湖登陆点纪念馆与无为市博物馆,开展了一场浸润式实践教学。党的二十大代表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,学生处党支部党员代表、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代表共同参与此次活动。
在渡江战役夏家湖登陆点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中,师生们凝望一幅幅展现铁血征程的图片,触摸记录那段烽火岁月的珍贵革命文物,大家深受震撼。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、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、一个个感人的战斗故事,将大家带回烽火连天的渡江战役岁月。师生们认真参观并了解了渡江战役夏家湖登陆点中令人动容的故事,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和伟大胜利。大家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,师大学子应将革命精神的力量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。

在渡江战役夏家湖登陆点纪念馆的实践课堂上,路丙辉老师以“人需要有一点精神”为主题,引导同学们对历史的回望与对自我的观照相结合,开展了一堂富有深度的现场教学。他以渡江精神为镜,希望同学们映照自身,砥砺成长。
首先,路老师解读了“将革命进行到底”的当代意涵。他指出,今天的“革命”对象,已从外部敌人转向我们自身的惰性与不足。他鼓励青年人要勇于“革自己的命”,主动克服诸如贪图安逸、消极“躺平”或身上的“骄娇二气”,趁着大学这一可塑性极强的黄金时期,及时修正方向、弥补短板,从而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夯实基础,避免步入社会后因小失大,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。其次,路老师以渡江战役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为例,特别是时年14岁便冒着枪林弹雨摇船送解放军过江的马毛姐,生动阐释了“无所畏惧”精神的现实意义。他呼吁同学们在学习与生活中,也要摒弃遇难则退的畏怯心态,培养直面挑战、迎难而上的勇气,将每一个困难都视为磨砺自我、提升自我的机遇。再者,路老师强调了“团结奋斗”精神的珍贵价值。他引导同学们反思,渡江战役的胜利是千千万万人同心协力的结果。由此启发大家要格外珍惜同窗之谊和集体缘分,深刻认识到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团队协作,要学会在集体中贡献力量,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。最后,路丙辉老师深情总结,一次参观的感动远远不够,真正的意义在于将这份感动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他呼吁同学们不仅要铭记这段历史,更要将感悟到的渡江精神——那份坚定信念、奋勇争先的力量,主动分享给身边的人,并真正融入个人成长的具体规划中,从而塑造一个更加坚韧、积极、勇于担当的自我,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的血脉中生生不息。

无为博物馆中的展品琳琅满目,充满科技感的交互展示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。展馆分为四个展区,分别从深邃历史、农业发展、文化繁荣以及革命故事展现了无为的发展成就。也让师生们认识到无为这片土地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拼搏斗争,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砥砺奋斗!


此次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,通过探访本地革命先辈的足迹、聆听家乡建设者的故事、感受地方非遗的魅力,让思政教育变得具体而微、可亲可感。同学们也在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中感受到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,纷纷表示要将把此次实践所学所悟融入日常学习生活,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我,勇担时代责任,让思政之花在实践中绽放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