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师范大学-学生工作处

立德树人

学工要闻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学工要闻 > 正文

【2023届优秀毕业生风采】马克思主义学院17#219寝室:因缘而聚,为梦同行

四年前,来自安徽合肥、无为、金寨和广东佛山的4个小伙,背起行囊,满怀憧憬地来到安徽师范大学,入住同一宿舍。在四年的时间里,他们互相学习,共同进步,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不离不弃、共同奋斗的动人故事。

在学习上,他们勤好问、能吃苦、肯钻研。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,他们夯实专业基础,研读经典著作,提升综合素质。宿舍、教室、食堂“三点一线”的路线见证了他们日夜奋斗的身影。在考试周,他们共同解决难题,探讨方法,分享心得。四年来,17#219寝室始终保持着良好学风,他们不仅在专业课成绩上名列前茅,而且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、挑战杯和师范生技能大赛等诸多比赛中斩获佳绩。4人大学期间所获奖状和荣誉证书多达百余张。



在工作中,他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黄博文曾担任学生德育研究会会长、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导生和班级副班长等职,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。潘俊杰曾任校学生会生活权益部部长、校龙舟队副队长、院团委宣传部副部长,并凭借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被评选为校学生会“优秀工作人员”。杨文浩曾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届学生会主席和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导生。在2021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中,他带领的团队荣获校级优秀重点团队二等奖。正是这些不同岗位上的任职经历,练就了他出色的组织能力,并使之在各类学生工作中都能做到游刃有余。王锟曾担任爱智哲学社副会长、院学生会综合部副部长、院篮球队队长等职务。才艺众多的他也曾经在安徽师范大学第二届“青春心语”校园心理剧大赛中夺得银奖。

在社会实践中,他们总是冲锋在前,积极为他人和集体服务。在课余时间,他们积极参与迎新生、支教和理论宣讲等志愿活动,累计时长超过400小时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中,他们主动请缨,积极投身会务工作。在会议当天,他们承担了会场迎宾、分论坛布置及会场引导等工作,赢得了广大与会专家和学院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。在一场场志愿服务中,他们既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又展现出优秀的实践品格。



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寝室内部的竞争与合作问题时,王锟说道:“竞争与合作向来是辩证统一的。大三上学的期末考试是我们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考试。当时我们寝室把四门课的笔记全部整理到了一个文档中,发在群内共享。我还记得,杨文浩当时借走了我的笔记本作参考。”他把这次考试笑称为最后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。“越是成绩好越懂得合作的重要性,我们寝室从来没有‘宫斗’。”

杨文浩对此也表示,当处在低谷时,室友们就是自己的“小太阳”。他说:“我的保研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当时,我从六月底开始准备保研,在此之前做了很多准备,但当时许多院校都拒绝了我。我也正是在室友们的关心、鼓励和支持下才不断调整心态、树立信心,最终才顺利上岸的。”王锟也曾一度质疑自己的能力,但他说:“当时黄博文安慰我说,既然在马理论专业屡屡碰壁,倒不如去试试马哲?”正是黄博文的这一番话让他开始积极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,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著作,这为他之后保研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尽管学业繁忙,但他们仍能忙里偷闲,在生活中彼此陪伴。节假日一同聚餐、茶余饭后一起散步、在寝室一起弹吉他、在睡前的“卧谈会”上碰撞思想的火花……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4人即将走向自己人生的康庄大道。黄博文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,并将继续深耕自己热爱的哲学事业;潘俊杰和杨文浩将赴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新的旅途,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远;王锟也已保研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,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深入探索。对他们来说,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是一次温暖的陪伴。

 

安徽省芜湖市花津南路安徽师范大学 邮编:241003 电话:59100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