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(校易班发展中心)易班是集思想引领、教育教学、生活服务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的网络社区交互平台。作为教育部主推的网络思政的综合性平台,易班目前已在近1000所高校1000万大学生中使用。安徽师范大学易班建设工作在学校党政领导重点关注、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工队伍的共同努力下,特别是随着《安徽师范大学易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》印发实施,学校易班建设高标准、高规格推进,工作局面初步打开、影响力日渐提升,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果。
智慧学工试验先行者
经过科学规划设计,学校重点打造了基于易班平台的智慧学工系统,学校通过招标,共投入20余万元用于开发学校智慧学工一期系统,包括统一身份认证、电子学籍系统、学生工作者系统等基础平台,基于易班的素质综合测评管理系统、奖助学金管理系统、心理咨询系统以及基于易班的轻应用等。
迎新前后,学校在易班平台重点推出了迎新报到模块,在新生入校前完成了新生的基本信息、来校方式、住宿及卧具统计、健康状况等信息的采集。根据新生的入学需求设计了“迎新报到”“新生课堂”等特色板块,为新生提供多方面的入学指导与建议。迎新报到现场,通过易班扫一扫功能完成入学报到数据的实时统计,提升了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,学校实现了首次线上迎新。经过精心设计和科学论证,完成了易班网上综合测评系统开发工作,并召开了2017级学生网上综合测评培训会,成功开展了二年级学生网上综合测评试测工作。此外,学校还研发了基于易班平台的会议签到管理系统。智慧学工系统的建设既是推进高水平学生工作的必然举措,也是互联网+学工在学校的一次全新尝试,有助于减轻学工队伍复杂、繁琐的事务性工作,提升工作的科学、规范化水平,增强用户使用易班的粘性和活跃度。



贴心校媒资讯服务站
学校组建了易班学生工作站,吸纳招募了一批学生骨干队伍,设置了秘书部、设计宣传部、网络运营部、影像编辑部、技术开发部等5个实体部门,实行扁平化管理,着力将其打造成一支自我管理、教育、运营的优秀校媒队伍。依托学工部门资源优势,聚力打造了认识师大、学院风采、新生专题、迎新报到、新生课堂、生活服务、新生须知、校园活动八个主页模块,推送了不同阶段符合学生需求的模块内容,围绕“三个网文”系列推文。一是“接地气”的网文,立足学生学习生活重点和兴趣所在创编推文。如:暑期社会实践第N弹发送6篇、师小易假期小分享成文4篇、新生攻略top系列形成5篇,其中,新生攻略系列中,2篇阅读量破万,帮助新生报到,引导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。二是“有干货”的网文,主推学生应知、欲知但又未知的网文。如《叮咚,你们期待的辅导员已上线》阅读量实现6小时内破5000,12小时内破10000+的记录,当天还被教育部易班中心选中,推送至易班推荐,并被南京师范大学、常州大学等兄弟院校借鉴采纳。三是“能来事”的网文,打破传授对立,激发受众参与传播的网文。推出了“国庆七天乐”“玩转军训”等,将活动与网文结合,努力实现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获。



网络思政教育大平台
借助易班网络教育资源的空间,开发“新生入学教育”模块,提前更新每天报告主题,同时逐步上线优课精品视频,组织学生在线学习、测评,真正将新生入学教育的链条拉长、空间延伸、效果拓展。今年,首次实现了5600余名新生校规校纪易班线上测试。最新一期全国易班优课增量排行榜,学校易班以近2.4万的增量位居全国高校第7名。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利用易班推出“新生心理测量”模块,首次开展了线上心理测量,既提升了工作进度,又在线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。如今,基于易班的网络思政的内容还在不断的校本化过程中,一大批优秀的在线教育资源正在被开发,网络思政的育人效果正不断显现。



短短半年时间,学校投入经费10万元积极快速推进了易班发展中心线下场地,配备了笔记本、打印机、照相机、投影仪等办公设备,完成了易班中心线下场地建设工作。8月31日,学校首批易班工作站学生志愿者成功入驻学校易班发展中心。截至目前,学校易班注册用户数达到10602人,机构群数为26个,公共号数为112个,公共群数为276个,易班正成为学校网络思政、智慧学工、贴心校媒的综合体。 

据悉,自学校易班建设启动之初,学校就将易班定位为围绕立德树人、服务广大师生的重要网络载体,坚持以“贴近学生、着眼发展、融合服务、浸润教育”为建设标准,以满足师生需求为目标,以提升网络育人功能和效果为导向,推动易班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和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。一段时间以来,学校不断优化工作项目载体设计,推进网络平台下沉,让“高大上”的易班更加“接地气”,让“接地气”的易班“聚人气”,让“聚人气”的易班发挥“长才气”的功能,促使易班成为学校师生“首选”“乐学”“宜居”“易用”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,发挥易班引导、供给、共享、管理、服务等作用,将单一的平台功能发挥出校园媒体、智慧学工和网络思政的多元效应,推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“大思政”育人新格局,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。